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,28岁退休,晚年以90万斤小米卖掉王府
发布日期:2024-06-13 03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49

中国封建朝代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。但是,当皇帝年龄太小或者长时间生病,无法处理国家政务的时候,就需要王爷辅政,摄政王的职位就这样诞生了。

清末摄政王——载沣

清朝276年的统治历史中,只设立过两位摄政王。首位摄政王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,另一位清末的摄政王载沣。

载沣是光绪皇帝载湉的同父异母弟,也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父亲。在年仅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之后,由于年幼无法管理政务,于是慈禧太后就任命为载沣监国摄政王,掌握大清国的军政外交等大权。

但是,载沣的管理国家大事能力和魄力,远远比不过多尔衮。辛亥革命之后,年仅28岁的载沣黯然下台,被迫退休,隐居在北京和天津两地。

在新中国成立之后,1951年载沣重病,感到时日不多,在临死之前就以90万斤小米,把居住大半辈子的王府卖给政府。

现在,就看看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传奇一生。

载沣的履历

载沣的父亲是道光帝的第七子,醇亲王奕譞,载沣则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五个儿子,光绪帝载湉正是载沣次兄。所以,载沣是光绪帝的弟弟,对讲究血统的满清皇室来说,载沣算得上是根正苗红。

载沣能在众人里脱颖而出,被慈禧太后选中为执掌大权的摄政王,也在于他出类拔萃的能力。小时候的载沣,从小饱读诗书,在众多皇室子弟中能力突出,引起了大清实权人物慈禧太后的注意,自然对载沣进行了大力提拔。

在载沣7岁受封为镇国公,8岁时父亲奕譞去世,载沣世袭为醇亲王。在光绪帝时候,慈禧太后为了培育自己的亲信势力,大力重用载沣,让他为自己办事情。同时,慈禧也把养女许配给了载沣,目的就是进一步控制载沣。

载沣出使德国

载沣能成为摄政王,来源于成功完成慈禧太后委派的出使德国任务。1900年,八国联军侵华,清政府战败,被迫签订了《辛丑条约》。在条约中,赔偿将近10亿两白银之外,还有很多丧权辱国的内容。

正好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去上班路上,与清军有了冲突,最后被杀。因为这一件事,西方列强就要求清朝廷必须派亲王到德国皇帝面前赔礼道歉。

这时候,平日持着朝廷俸禄的大臣们都在互相推诿,谁也不愿意接受如此重大任务。这些大臣也沉醉在大清是“天朝大国”的梦幻中,不愿意亲自远赴“小国”德国致谢。

载沣正为朝廷赐婚之事烦恼,便主动请缨前往德国,正好借此机会逃避慈禧的指腹为婚。

载沣率领大清使团,一到意大利就收到了德国公使发来的电报。电报上说明,载沣等人会见德国皇帝的礼仪,那就是载沣朝着德皇三鞠躬,其他人如拜见光绪帝一样,下跪磕头。

载沣成功完成外交任务

要知道,男儿膝下有黄金。在大清使臣看来,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,就是人只能朝着天地、皇帝和父母下跪。如果让大清向德国小国下跪,是丢尽大清的面子。

面对德国的蛮缠,载沣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官场上的协调才能。他一方面以“船马劳顿,多有不适”为理由,推迟进入柏林的时间。另一方面,也通知朝廷前去斡旋。

在面对德国使臣的咄咄逼人,载沣展现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范,交涉了二十多天,在德国免除了随行人员的拜跪之礼。德国官员最终以载沣和随行官员以行鞠躬之礼表达歉意,载沣的努力,最终保全了大清的颜面。

这件事结束之后,载沣以高超的外交才华名震中外政界,获得了外媒一致赞扬。慈禧也通过这一件事,看到了载沣高超的政治才华和斡旋能力,坚定了选择载沣为亲信的决心。

载沣成为摄政王

回国之后的载沣,凭借着醇亲王的身份,再加上出国经历,更加受到慈禧太后的重视。在慈禧的关照下,载沣的仕途可谓一路开挂。在24岁时候,载沣就荣升为军机大臣,进入了慈禧太后的核心集团,帮助慈禧太后处理国家大事。

之后,在1908年11月,光绪帝驾崩,慈禧病重,立嗣成为清王朝迫在眉睫的事情。当时,张之洞等大臣建议载沣继承皇位,可是慈禧却认为不适合兄弟相继皇位,于是拍板就由载沣三岁的儿子溥仪为皇帝,父亲载沣为摄政王,辅助年幼的溥仪管理国家大事。

这样,慈禧的目的,就是认为年轻的载沣危及自己权力,由懵懂小皇帝继位,更加好控制。就这样,年轻有为的载沣也错过成为清帝的机会。

载沣当大清摄政王的日子,也是人生最高光时候。他采取各种措施,挽救大清的衰败。如他担任摄政王烧的第一把火,就是罢免时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的职务。

载沣对晚清实施的改革

之后,袁世凯也称告老还乡,在河南安阳洹上村隐居三年。载沣看到心腹大患袁世凯被赶出京城之后,加快了中央集权,统一了军权,把各地新军指挥权收归中央,亲自率领禁卫军。

载沣另一大举措,就是重用满人、排挤汉人,在各处军政要职由满人替代。但可惜八旗子弟横行霸道,各路权贵忙于结党营私,自然没心思放在复兴大清政权上。

这样,载沣的改革没有起到加强军备和巩固皇权的效果,却是加大了满族和汉族的互相对立,使得晚清政府内部混乱、贪污腐败横行,财政开支入不敷出。

于是,为了增加大清的财政收入维持运转,载沣有想到提高田土赋税,增加一大批苛捐杂税,可是增加税收,无疑是使本来民不聊生的晚清百姓生活更是痛苦不堪。于是,忍无可忍的晚清民众怨声载道,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地爆发。

在1910年3月,汪精卫等人在北京银锭桥下埋放炸弹,目的就是要刺杀摄政王载沣。可是爆炸装置的电线太短,这也使载沣最终幸运地逃过一劫。

载沣辞去摄政王的职务

最终,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,为了挽回乱局,载沣被迫启用袁世凯,这样把大清推到了灭亡的结局。

1911年10月30日,载沣在内外交困下无法承受压力,最终下了“罪己诏”,宣布辞去摄政王一职务,解散皇族内阁。

第二年,1912年2月12日,隆裕太后代表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,宣告清朝皇帝逊位,清朝统治由此结束,中华民国新时代由此诞生。

从载沣的辞呈和退位诏书的发布,不仅改变了载沣的个人命运,也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,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。

载沣富裕又清闲的生活

载沣辞去摄政王职务之后,开始向往的生活。如他回到家中,就对妻子说自己可以回家抱孩子。可以看到,载沣厌倦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,可以过着平凡的生活。

在接下来日子,载沣生活变为平静又有规律,生活重心都是家庭、学问和个人兴趣。虽然退休,但载沣的生活质量没有受到影响,除了失去权力,却依然享受较高的丰厚待遇,民国政府每年补贴皇室成员四百万银元,他的私人财产可以全部保留,生活质量不受影响。

于是,载沣可以过着不用生计发愁,富裕又悠闲的生活。他也剪去了长辫子,不再穿着官场上的长袍马褂。他每天早晨,根据清朝宗室的礼节,给母亲请安,然后享用早餐,体现他对家庭的尊重和爱。饭后,载沣就常常溜达,呼吸新鲜空气,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快乐。虽然这些生活平凡,却流露他对简单生活热爱。

载沣喜欢读书,书房藏书众多,主要是史书比较多。他经常遨游于史书的书海中,在书房挂着对联“有书有富贵,无事小神仙”,体现了淡泊名利精神和对知识的热爱。

可以看到,载沣生活是悠闲又自在。一切如他在日记中写的“不再干预政事”。

载沣去天津

1925年正月,孙中山专门看望在家悠闲的载沣。孙中山赞许了载沣,两人相谈甚欢,合影留念。在孙中山去世之后,载沣还在家设灵堂悼念,可以看到他对推翻大清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,没什么怨言,认为这是时代发展趋势。

之后,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,废除清王朝优厚待遇,将溥仪赶出皇宫,载沣原本每年五万两优厚的退休金也没有了,前途变为非常不明朗。

于是,载沣家庭的经济状况逐渐下滑,为了应付艰难的生活,他开始变卖家中的古玩和田产。之后,1928年,溥仪逃到北京,在日本人的庇护下在天津日租界的静园过日子,邀请父亲载沣去天津居住。

于是,载沣在天津后也过起了隐居生活。他自称为“王”,三个子女都改姓为金,教导孩子们做事低调,不要随意泄露自己的身份。

在天津,载沣没有经济收入,虽然失去了优厚待遇,却依然拥有很多可供变卖的家产。他几乎每天待在家中阅读书报,很少外出,享受豪华沙发、席梦思床、汽车、电话等最先进的生活设施。

载沣在抗日岁月生活

1934年3月,溥仪投靠日本人,在东北长春建立傀儡政府伪满洲国,他多次邀请载沣加入。但载沣到了东北一趟,发觉溥仪名为“皇帝”,实则为日本人的傀儡,自然痛骂溥仪是卖国贼,还直接说溥仪如同割让燕云十六州的石敬瑭,中华民族的叛徒和败类!

虽然日本人以高官厚禄诱惑载沣,但载沣都是不为所动。日本人本来想软禁载沣,但载沣以绝食相要挟,溥仪担心父亲出事情,最终令他们回到天津。

可惜在1939年天津遭遇大水灾,载沣的家被洪水冲塌,珍贵的字画和前清皇帝赏赐的古玩都被洪水冲走了,这也使他丧失了许多财富。载沣在心痛时候,最后携带全家回北平居住。

回到北平的载沣,没有住进王府的正宅,却是住进了西侧的王府花园。他平时很少与人交往,更多时候在房间里看书。

载沣居住的王府花园面积将近40亩,为了增加收入,载沣和家人就创办了一所小学,载沣本人担任学校的董事长,七女儿金志坚为授课教师,校址就在醇亲王府的净业寺中。

一时间,附近百姓孩子都走进了这一所新办的小学入学,这些经济收入也维持了载沣一家人的生活。

载沣在解放战争时候的生活

1942年农历正月,载沣的七弟载涛为载沣举办了六十大寿,也邀请著名戏子孟小冬、马连良唱戏,子女也纷纷为载沣贺寿。

可是,没多久抗日胜利后,伴随着伪满洲国的垮台,载沣在东北的子女都拖儿带女,历经波折回到了载沣的王府花园,这也使家中突然增加了十几口人的饭碗。

由于学校效益不好,再加上几十年的坐吃山空和失去了溥仪的经济支持,王府也亏空了,载沣不得不变卖旧物维持生活,这种状况撑到了1949年北平的和平解放。

这时候,载沣也对家人说以后不用请安,互相叫同志。

新中国成立之后,一切百废俱兴,人民政府急需办公场所,有些单位派人上门商谈租用醇亲王府。

载沣把房子卖掉

载沣看到自己的收入锐减,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和维修房屋的开销。于是,为了避免坐吃山空,载沣在1950年经过一番思索,决定把家族世世代代相传的醇亲王府卖掉,出售给“国立高级工业学校”。

载沣的做法,不仅是对新时代变革的积极响应,也是调整个人和家族未来的发展方向。出售王府的九十万斤小米,代表载沣家庭的财富积累。他把这90万斤小米均分成两份,一份分给8个孩子,当然,是儿子女儿都有,另一份留给自己买房子住。

之后,载沣搬到了离魏家胡同不远的利薄营。他晚年生活比较清贫,但好在他习惯了安贫乐道,早上就是吃点玉米渣粥、烧饼、炸圈、煎鸡蛋等,正餐大多吃面条,一顿饭顶多两三个菜。在逢年过节的时候,载沣才在天福号买点炉肉、丸子等,丝毫没有昔日王爷生活奢靡的作风。

载沣去世

1951年2月3日,六十八岁的载沣由于患上糖尿病转为尿毒症,无法治愈,在床上病逝,安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。

载沣一生,经历了摄政王的辉煌到普通平民的身份转变,从权力中心走向了街头百姓普通人的生活。他的去世,象征一个时代的终结,也是一个历史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定格。



 
 


Powered by 天津炒股配资申请_在线炒股申请配资_炒股10倍配资操盘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站群系统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